绿水青山好风光,生态经济大文章。近年来,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的凤冈县,立足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将林下种植养殖和全域森林康养作为林业生态经济的主打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发展新路。
林下成为“聚宝盆”
在凤冈县绥阳镇石门村附近的盖阳山,一片茂密的松林中,一串串竹架间隔分布在松树之间,一根根棕白相间的圆棒镶嵌其中。
“这是马桑菌的菌棒,长势很好。”看着菌棒上冒出的棕色菌株,贵州冠蜜源蜂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姜豪喜上眉梢。
贵州冠蜜源蜂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了660多亩林地,种了120亩天麻、养了700多箱蜜蜂,马桑菌是去年才引进的林下种植品种。“马桑菌收获期长、耐储存,生态绿色,经济价值高。”去年的尝试让姜豪尝到了甜头,今年种了6000多棒。
位于永安镇崇新村的贵州马桑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马桑菌驯化栽培示范基地,也是贵州省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桑菌驯化栽培示范基地。
该公司主要从事马桑菌种植和马桑菌菌棒培育,在毗邻乡(镇)建设有4个基地,可生产马桑菌500万斤左右。基地生产的菌棒,通过线上线下远销省内外。
在基地里的培养室,该公司负责人朱德贵拿出一根菌棒,指着上面星星点点的菌朵说:“今年菌种特别好,这是省农科院和我们研发的‘8号品种’,比普通菌棒提前两个半月出菇。现在公司被预订的菌棒就有200万棒,今年我们计划生产600万棒,按一个菌棒6元计算,预计产值将达3600万元。”
凤冈县正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和林下种植食用菌实现互补。在何坝街道何坝社区沙坝组食用菌基地,桑枝成为榆黄菇菌种提取的原料,菌种生长过后的培养基废料对树林来说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促进树木茁壮生长,形成良好的林下循环经济。参与该项目的企业——贵州信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苏会介绍:“公司目前还在研发‘餐厨废料培养菌棒’技术,以提高榆黄菇的产量。”
凤冈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凤冈县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建立了林下产品产前基地建设指导、产中技术支持、产后销售流通服务体系,引导林下经济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向“公司+基地+农户”集约化模式转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采取森林康养+林下养鸡(牛、蜂),林下种植食用菌、松茸、茯苓、黄精等“1+N”林下经济混合发展方式,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
到去年底,凤冈县林下经济发展规模23万余亩,产值5亿余元,培育经营主体40家,带动农户7000余人,人均增收4380元。
“林”距离感受“森”呼吸
春暖花开时节,在绥阳镇新岗社区绵延的茶寿山下,来自各地游人多了起来。“这里的空气清新,风景秀美,配套设施也很完善。”到这里旅游的游客如是说。
平均海拔890米,森林覆盖率80%以上的茶寿山,种植有机茶2000余亩,是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这里山林环抱、林茶相间。
作为森林康养试点基地,茶寿山具备森林覆盖率65%以上、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值大于每立方厘米1500个、空气细菌含量平均值小于每立方米500个等要素。
看中了茶寿山的生态资源禀赋,苏贵茶业旅游发展公司入驻茶寿山,把森林康养与大健康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苏贵茶业旅游发展公司董事长王立权说:“基地目前已完成有机茶园、康养度假酒店、健康管理中心、5G大数据平台等一期工程建设。今年4月,我们的‘医养结合’等康养项目就能开展,将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融入进来形成产业化支撑,打造‘乡村振兴+大健康’孵化基地。”
该县的另一个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位于永安镇田坝社区的国家AAAA级景区——“茶海之心”的遵义仙人岭森林康养基地里,时下正是春意盎然。
基地森林康养办公室主任罗厚俊介绍:“基地正在前期基础上提升接待能力,到今年8月完成步道建设等提升项目后,‘茶旅一体’全域康养作用将更加突显。”
凤冈县把全域森林康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全力打造“康养天堂·锌硒凤冈”。
随着《凤冈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0年)》的出台,该县森林康养产业正在稳步推进,着力打造集森林康养、中医康养、文旅康养、瑜伽康养为一体的全域森林康养小城。
目前,该县建成全国、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5个;建成省级森林乡(镇)11个、森林村寨31个、森林人家244户、森林康养步道180公里,已构成较为完备的森林康养体系;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今年,凤冈计划建成森林康养乡镇1个、森林康养基地健康管理中心4个、提升森林康养步道15公里,打造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寨3个、森林人家20户,持续推动全域森林康养发展,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记者 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