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文
编者按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奋力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离不开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撑引领。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本报推出“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专题,聚焦展示部分遵义科技创新人物立足岗位、创新争先、拼搏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领略科技工作者的风采,学习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精神,为我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加油鼓劲。
破解辣椒育种的“密码”
——访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覃成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刚出教室,又做实验……”这样的工作节奏,已成为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副主任、副教授覃成的日常。作为全省辣椒产业的领军人物,覃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破解辣椒育种的“密码”,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0多年来,覃成率领他的团队将前沿的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与辣椒育种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完成了辣椒全基因组成学和全基因分组水平标记,特别是完成了遵义朝天椒部分核心种子资源的遗传端系分析,为遵义辣椒种子资源评价、利用和资源创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牵头破译辣椒基因组,实现控制辣椒辣味物质合成的分子设计,开创了从“基因组到新品种”的育种新路径,成功快速培育了抗疫病、病毒病等性状的辣椒新种质。覃成在破译我省第一个特色产业作物基因组的同时,还使我国辣椒基因组科学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同时,覃成一直致力于高水平开放科研平台的建设。2021年,覃成牵头建成了贵州省第一个作物种质资源库,可以保存20万份以上的种子资源;今年,覃成筹建的“贵州省遵义辣椒种质资源保护及繁育种植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省发改委立项。
坚定职教信心,覃成牵头负责贵州省辣椒产业链人才培养工作,承担贵州省双高学校中园艺技术专业群(辣椒产业)、黔匠工坊等项目的建设,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辣椒产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让学生们掌握辣椒育种、制种、生产、加工、检测、农业物联网、农业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确保学生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覃成表示,希望通过他的点滴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把论文刻写在黔北大地上,刻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
多年来,覃成以“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为平台,发挥专业优势,推进精准扶贫、科技帮扶、技能鉴定等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2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术人员达1000人次以上,精准扶贫3个镇,服务中小微农业企业10家;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5项,成功推广新技术3项;参选的辣椒品种“遵辣1号”和“遵辣2号”已累计推广200余万亩,为农户增收近5亿元,为遵义市辣椒产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
已把遵义当故乡
——访凤冈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洪俊花
她是重庆万州人,2008年从西南大学茶学系毕业后,怀着对农业农村的热爱,她从重庆市来到凤冈县,开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14年,和凤冈锌硒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就是凤冈县农业农村局茶叶股股长、高级农艺师洪俊花。
2008年,正是凤冈县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时期,但大面积推广茶园种植技术还未全面普及,如何保障茶叶移栽的成活率和提升茶园栽种的标准化水平成了摆在农技人员面前的难题。作为一名茶学专业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洪俊花迅速投入工作,主动加入新种茶技术指导工作,承担起琊川镇种茶技术包保指导工作。验收茶苗质量,指导茶苗移栽,几年间,她走遍了凤冈县14个镇(街),该县每年发展茶园面积3万亩以上。
2017年,洪俊花来到凤冈县何坝街道凌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便开始了她的脱贫攻坚驻村之路。怎样发挥科技助推乡村振兴作用,洪俊花从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上狠下功夫,带领群众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积极争取帮扶资金100余万元,指导移栽茶园面积1000余亩,指导管护出口茶示范基地7000余亩。凌云村村容村貌、民风家风焕然一新,产业效益逐步凸显,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评估验收,2019年底实现全村所有贫困户脱贫,凌云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
作为县内茶叶专业技术骨干,在茶叶生产的关键时节,不管是工作时间或周末,洪俊花总是参与技术培训,从茶叶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到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为茶农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受到广大茶农的一致好评。
潜心科普研究,助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农技推广中,洪俊花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撰写了《凤冈县茶园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凤冈县茶园建设与管护技术》读本,用于培训农民;发表了《贵州省凤冈县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建议》《凤冈县茶园杂草生态控制技术》论文;参与了《遵义绿 绿茶加工技术规程》《遵义绿 绿茶》《遵义绿 绿茶产地环境条件》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洪俊花先后荣获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凤冈县“十一五”茶产业建设先进工作者、“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称号等。14年来,她已和凤冈结下了深深的感情,用她的话说“不知不觉把他乡当成了故乡”,未来她会继续为锌硒茶乡农技推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访遵义师范学院教授杨洁
他叫杨洁,一个严谨的80后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遵义师范学院教授,重庆邮电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012年,25岁的杨洁从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高薪待遇,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遵义,一心想为家乡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于2015年在重庆邮电大学攻读博士,繁忙的博士学习期间仍不忘单位的工作,包括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考研、毕业设计指导等。2019年,杨洁又一次面临人生道路的新抉择。当年,杨洁博士毕业后婉拒了多所高校的聘请,仍然坚持回到遵义师范学院工作。10余年来,杨洁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服务贵州省相关企业40余家,把科技成果应用在贵州省“精准扶贫”和“数据铁笼”等实际工作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助力人工智能在贵州省“精准扶贫”和“数据铁笼”等方面的应用,杨洁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6项、科技成果转化4项;在SCI期刊发表文章18篇;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累积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创建“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并带领团队服务贵州省50多个地方企业,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为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30余次,与企业签订技术入股协议书,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500万元,团队获得“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获得教改项目立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并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市级奖项10余项、科研项目立项13项、发表论文10篇。
初心如磐,回声嘹亮。这些年,杨洁成为贵州省省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药学专业分委会委员,获得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杨洁表示,他将继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项事业中发光发热,紧握奋进之笔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书写自己的无悔人生。
“点菌成金”的食用菌专家
——访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农艺部副主任廖明亮
“普普通通的食用菌因为品种和种植技术的不同,价格能够差上好多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这对农民来说,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可能因此脱贫致富。”30年来,他一直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一线默默耕耘,帮助菇农脱贫致富,为我市食用菌种植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农艺部副主任、正高级讲师、遵义市“15851人才精英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廖明亮。
“同学们注意了,看一下这个有污染的菌包,这是由于几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种原因是我们接种的过程当中可能有污染,另外一个可能是菌包在蒸的过程当中有小的缝隙或者沙眼,会导致污染。”见到廖明亮时,他正在学校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为学生们上课。廖明亮喜欢通过实训的方式授课,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具备动手能力。
“因为我们中职是培养搞技能的劳动者和创新创业的致富带头人,所以说我的课程都是三分之一的理论课、三分之二的实践课,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让他们可以返乡创业,也可以在企业就业,或者在市场做经营者。”廖明亮说。让学生们学到可以谋生和发家致富的本领,是他教书育人的初衷。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多年来,廖明亮以食用菌研究所为平台,搞试验、搞研发,培育适宜于本地栽培的食用菌菌种;以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开展科技培训及“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培训工作;他讲授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被省农委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品课程”。他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菇技术,通过他的传、帮、带,吸引播州区三合镇、洪关苗族乡等地农户应用他摸索出的一系列经验,栽培食用菌300余亩,亩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亩纯收入1.2万元,惠及农户100余户。同时,辐射带动全区种植食用菌2000余亩,为播州区食用菌的种植发挥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将继续开展食用菌菌种的选育,选育出适合我们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推广给菇农进行栽培,教会老百姓种植食用菌的技术。另外,还将把自己野生驯化的品种进行选育,将适合我们本地的、质量高、效益好的品种推广给老百姓种植。”廖明亮说。
用科技提升护理质量
——访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曾广会
她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的钻研,从事临床护理30余年,并在重症一线工作20年,始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求真务实、勤奋进取的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她就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兼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曾广会,她也是贵州省护理学会第九届重症监护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客座教授、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症医学副教授。
作为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护理专家、医院业务骨干,她承担着重症片区大量的业务、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曾广会积极响应医院党委安排,对习水进行对口支援。在习水工作期间,她第一时间投入了护理工作的第一线,采取调查、培训、督导等方式,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在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教学与培训、护理科研意识等方面进行指导,切实做好帮扶工作;主持全院护理工作一级质控规范,推行科室积分制绩效分配制度,提出学科发展建议35条。她提出的重症医学科分科包床激励机制得到医院采纳并实施。
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后,曾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呼吸ICU室的布局和病房相关建设,开展了各种监护设备应用培训,并适时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帮助医护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她指导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项:经鼻气道保留吸痰管吸痰,抬腿试验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路径式健康宣教在AECOPD患者的应用;此外,她指导护理部申报省级科研项目一项。
曾广会说:“做护士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护理人员总是默默地工作,但是每一次治疗,每一次生死营救,都少不了护士的身影。我今年50岁,不怕困难、不怕输,我要在工作中继续发光,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版图片由遵义市科学技术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