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咱要规范办,礼轻情重有脸面……”前不久,在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的一场婚礼上,“文明提调官”丁光绍进行现场“提调”,引导监督群众文明办酒。
“之前村里大小事都要办酒,一年下来礼金成为家里最大的开销。现在办酒的少了,送礼也不再攀比,一年的礼钱开销少了不少。”在婚礼现场,谈到“人情”减负,凤凰村村民明祖良高兴地说。
村民明祖良的一席话,是当前赤水市深化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抓队伍,建阵地,定规矩,明责任,赤水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不浪费、不攀比,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之功,谁来干?
在丙安镇,75岁的老党员马国友在茶馆里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摆龙门阵,向群众、游客进行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宣讲,成为镇里的一名“茶馆嗑子匠”。
天台镇将“文明提调官”志愿服务纳入文明积分,定期开展优秀“文明提调官”评比活动,充分调动“文明提调官”参与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和监督执行的主动性,推动乡风文明往“深”里走。
“文明提调官”“茶馆嗑子匠”是赤水市当前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组成人员。围绕打造一支队伍,赤水市共组建完成乡、村两级红白理事会140余个,推选招纳离退休干部、乡贤人士、酒席司仪、“文明提调官”“茶馆嗑子匠”等组成的会员3200余人。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实行酒席申报备案和承诺制度,适时派驻“文明提调官”等会员对席前、席中、席后进行全程跟踪监管,规范红白事酒席操办行为。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任务复杂艰巨,涉及面广。怎么干?
建立治丧场所,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
按照“一会一人一点一事”要求,赤水市已建立市级殡仪馆1个、乡级殡仪服务站2个,设立(完善)集镇区域临时集中治丧点11个、村级集中治丧点4个。通过改善集中治丧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夯实集中文明治丧基础。
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规范化——
聚焦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不文明婚闹等陈规陋习突出问题治理,在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基础上,丰富拓展村规民约内涵,细化刚性约束和违约惩戒措施。
截至目前,该市已依法依规修订完善127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其中,17个村(社区)荣获“贵州省村规民约示范村(社区)”称号。
压紧压实责任,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化——
实行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负责制,理清市、乡(镇)、村(社区)三级责任线,明确任务书、制定路线图,强化任务落实。结合实际,制定酒席操办乡(镇)级每日报告、市级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三项机制,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载体,发挥驻村驻组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长、联户长等人员作用,织密扎牢共治共享文明网。
“文明提调官”引领文明新风尚,村规民约“约”出文明好乡风,道道“文化大餐”将文明故事讲给男女老少,将勤俭之风吹到千家万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如今的赤水,正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记者 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