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娄山
     
本版列表新闻
     
2023年09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看地方戏曲放异彩
——吉剧《江姐》观后杂谈
彭一三

  彭一三

  戏剧区别于影视剧的优势,就是演员直接与观众见面,现场感强烈,台上台下,演出与观看的情绪可以直接交流互动,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说,观众对艺术的欣赏有直观接受的美感。经典戏剧剧目可以在保留精华的前提下不断修改、加工提炼,与时俱进。现代排演的大戏已经突破了过去戏曲演出舞台的传统格局,再加上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的辅助,往往有震撼的奇效。观众对剧目欣赏的特别认可,就是剧目演出达到的特别高度。

  近日,我在遵义大剧院看吉剧《江姐》,感觉就是如此。

  吉剧由东北“二人转”演变而来,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党和政府关怀扶持起来的新兴地方戏曲剧种,在60年代中期已经初具规模。说起来,吉剧作为新兴剧种的历史还不到七十年,但是因其脱胎于“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其剧种历史至少可以上溯两百年,这样说它其实也并不年轻。

  长篇小说《红岩》1961年12月首版发行,是发行量最大的图书,其后各种艺术形式跟进,纷纷取其内容改编为评书、电影、戏剧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继歌剧《江姐》走红后,各剧种纷至沓来改编移植,吉剧也不甘落后,1965年推出《江姐》首演,后来一直作为保留剧目,几十年间历经五次复排打造、改革创新,推出四代《江姐》演员,剧目常演常新,薪火相传。

  像我们年近七旬的这一辈人,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熏陶,对《江姐》的剧情耳熟能详,但是受演员精彩演唱的激情感染,对舞台再现的剧情仍然感觉新鲜。因为我们过去没有直接接触吉剧这个剧种,基本无从认识了解。现在接触了,就有了全新的感受。它的唱腔风格清新隽永、唱词明白晓畅,表达的情绪应景生情,时而低婉深沉,时而高亢激越,舒缓奔放,张弛有度;角色行当分设有度,生、旦、净、末、丑都有对应角色,场面气势恢宏,声腔配器贯穿“红梅赞”的基调旋律,突出音乐效果;表演技巧也有丰富体现,“二人转”的唱段主要在配角身上表现,凸显吉剧艺术特色,比如第四场杨二嫂和唐贵山的对唱就是如此。演员在前台表演,音乐演奏在乐池助力,我们在欣赏演员的唱段声腔,更是在欣赏天籁之音。

  戏曲剧目创作是整体的劳动付出,首先出自策划、编剧,其后是音乐创作、配器,此外还有舞台置景、道具服装设计制作、灯光音响设计配置等。导演是对各项舞台演出创作元素的统领调度,从而突出演员在舞台的站位、演出和表演技巧。我们看到的是演员的表演,还看到舞美灯光的助力表现,也听到音乐效果的振聋发聩,我们更应该向隐身幕后参与《江姐》创作的所有人员致敬。演员在台上大放光彩,他们在幕后默默辛劳,剧组成功演出,他们同样功不可没。

  据介绍,吉剧《江姐》的演出阵容很年轻,剧组演出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这是可喜的。

  《江姐》剧组通过全国巡演宣传吉剧,传扬革命先烈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享受文化艺术大餐,大饱眼福,作为观者深感荣幸。我深信,戏曲百花园,吉剧将继续大放异彩。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娄山
   第03版:大娄山
   第04版:文史周刊
品湄潭茶(九首)
喜看地方戏曲放异彩
烟火人间(组诗)
新蒲之晨
乡村匠人(下)
遵义日报大娄山03喜看地方戏曲放异彩 2023-09-03 2 2023年09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