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权
我年少时因为家贫,初中读完就辍学了。生怕没有书读,缺少知识的充实和文化的陶冶,会堕落成心灵丑陋、趣味低级的人,从小就做起的文学梦会成为泡影,所以我在劳作之余总是思书如渴,到处寻书要书阅读。有时走亲访友,见到人家有废旧书报,便厚着脸皮讨要;有时见到路边有半张废弃的报纸,也要捡回;有时出去办事,要问人家有没有不要的书刊;有时背着农产品进城去卖,也会省下吃东西的钱买上一本书……
不管怎样得来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之后都要好生珍藏。实在找不到书了,又拿出来阅读。有时遇到农闲,就会进城到新华书店读书,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由于来回要走20多里崎岖山路,在城里没钱吃东西,回来的路上总是又饥饿又疲惫。
珍藏的图书有了好几百册,我便全部摆了出来。有村民来我家,便劝其阅读。因为我在读书的同时,想到可能有人也同我一样,也有读书的渴求。慢慢地,还真有好多人来我的书屋借阅。
1996年,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到文化局寻书要书。下午,我装了一大背篼约百来斤下了架的旧书,直奔城东。城东有一道一百多米深的河谷,谷底的河叫东门河。那河谷壁立的崖上,有一条“之”字形的小路。我背着书走在上面双脚直打颤,胆战心惊。实在累了,就把背篼靠在路边的石头上歇一会儿。过了河,前面同样是壁立的崖、“之”字形的小路。过了河谷,还要翻过那座高入云霄、连绵数十里的云帱山。山路的坡度明显缓了好多,但西晒的烈日照射过来,地面温度很高,热气直冒。我背着书,气喘吁吁,汗如雨下。
路虽然难走,但为了丰富书屋,也为了那缕书香,我又继续进城寻书要书,供大家借阅。
当地政府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支持我,派文化部门送来了一些书,乡镇领导也送来一块“小草书屋”的匾,为我挂在房门上。
后来我成家了,小草书屋随我的家一起迁址到了公路边。随着我不断地寻书要书,书屋已拥有好几千册图书,前来借阅的人就更多了。
到如今,小草书屋已有28“岁”了。2017年,小草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局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翻出几本仅存的借阅登记簿计算一下,借阅人次已超十万。最多的一天,有30余人登记签名借阅。
因为读书的人多了,我们村及邻村的乡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连续出了好多大学生。2014年,我出版了一部诗集,后来又几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我这一点小小成就,得益于小草书屋,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及领导、朋友们的支持帮助。我还将在大山里的小草书屋继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