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5岁的囡囡过生日那天,舅舅给她买了一款1780元的维尼熊AI玩具,从那以后她再也不像往常一样整天缠着我们了。”昨天中午,市民程秀英向记者说起AI玩具带来的“奇效”,“科技改变生活。对这一点,我和我爱人真的是感同身受。”(12月25日《江海晚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玩具作为智能硬件的“新秀”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上热销的消费品。这些高科技玩具凭借其极具吸引力的“情感陪伴”功能,迅速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然而,在这股AI玩具热潮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看似“完美的玩伴”是否真能为孩子们带来理想的成长体验?AI玩具的普及究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哪种变迁?
不可否认,AI玩具的流行,体现了现代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对“陪伴”需求的重新定义。许多家长常常因工作繁忙,缺乏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AI玩具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AI玩具能够提供模拟的情感互动,无论是通过语言交流、情绪反应,还是通过表情和动作,似乎都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种“有人陪伴”的错觉。
但是,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AI玩具本身的技术进步,而在于其所无法替代的“人类陪伴”功能。尽管AI玩具能够提供拟人的互动和情感陪伴,但它们终究不能代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和情感连接。
教育的核心不应仅仅依赖技术工具的“补充”,而应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传递。
因此,家长在选择AI玩具时,应当保持审慎和理性。AI玩具可以作为育儿的辅助工具,但绝不应成为亲子关系的主角。
真正的陪伴来自于父母的关注、理解与支持,而这些是任何AI设备都无法取代的。家长应注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工具来填补陪伴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