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立飞 周雪舟)9月26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赤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中国竹都”赤水召开。来自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贵州省林业产业联合会、贵州省循环经济协会、江西省竹产业协会、湖南省竹产业协会、浙江省竹产业协会的相关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福建、湖南、江西、四川等竹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和交流发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赤水市拥有130余万亩竹林,竹产业是该市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赤水市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深耕“以竹代塑”产业,通过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不断厚植“竹优势”、做好“竹文章”,用“一棵翠竹”扮靓了绿水青山,连通了一、二、三产业,撑起了共富未来。
在国家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内,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拉丝车间里机器轰鸣,近百名工人忙碌在生产线上,正加足马力生产。作为生产“以竹代塑”产品的第一道工序,一根楠竹经过切割分为头、中、尾三段,再分别进行破竹和拉丝,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总投资3亿元的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竹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技型企业,每天消耗竹原料300余吨,年产刀、叉、勺、筷等“以竹代塑”产品3亿余件、竹炭1.5万吨,年产值近2亿元。目前,该公司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地区以及欧美国家,出口量占年总销量的70%。
竹子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符合低碳生产、绿色消费的国际化潮流。在该公司展厅,从竹纤维餐盒、筷子、牙刷,到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炭等,产品琳琅满目,受到各地客商好评。
泰盛(贵州)纸业作为赤水竹产业链上的代表企业,年消耗原竹材料140余万吨,年产竹浆36万吨,带动下游12家生活用纸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落地赤水的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竹纸浆板为原料的模塑企业,利用竹浆模塑技术加工成创意月饼盒、鞋托、酒盒内托等产品取代塑料制品。
竹产业作为赤水富民强市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已建成国家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大、技术先进的竹浆生产线,培育竹类加工企业近300家,产品涵盖竹建材、竹装饰、竹工艺品、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畅销省内外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了贵州兴常美、贵州竹塑环保等龙头企业,推出3大类100多种“以竹代塑”产品,初步形成竹制品、竹粉袋、竹浆模塑以及可降解竹塑包装等品类产品链条,正逐步扩大“以竹代塑”产品在酒店餐饮、酱酒包材等方面的应用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赤水的竹资源优势,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竹都’,紧盯竹制品、以竹代塑、新材料三大主攻方向,加大竹产业招商力度,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2025年有望实现竹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目标,打造贵州省‘以竹代塑’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国家重要的‘以竹代塑’产品生产基地和推广运用基地。”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