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所提出健全医保共济保障机制实际是两种:一是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共济保障。比例从50%起,把门诊小病、常见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新增了一项医保待遇。二是个人账户的家庭共济。原来只能支付职工本人的医疗费用,扩大到可以支付职工配偶、父母、子女的费用,过去只能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扩大到可支付在药店购买药品、医疗耗材、小型医疗器械的费用。
毫无疑问,医保这两类共济保障的拓展符合社会的期盼,可以明显增强在保职工看病就医享受医保的获得感和便利感。而更关键的是,完善这两类共济保障并没有增加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负担,而是从优化医保账户的设计与支付结构切入,向管理要红利。
现行的医保分为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医保个人缴费基数的2%和单位缴费的30%计入个人账户。这事实上导致了统筹基金“大池子”供蓄不足,但个人“小池子”多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沉淀与节余。如此,一方面制约了“大池子”共济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零散沉淀在个人账户里的资金,除利用率低之外,还带来了“医保卡购物”“套现”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弱化了医保功能。
通过改革将单位缴费部分放到医保统筹基金,不再划入个人账户,损有余而补不足,一边是做大统筹基金的“大池子”,为大层面上的共济保障创造条件,另一边则是减少“个人账户”的规模,防止资金沉淀,“一增一减”是精准调节的对症之策。
同时,对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管理进行放权,强化以家庭为单位成员个人账户之间的调剂功能,相当于是把原来成员之间不能联通的“小池子”,贯通整合成家庭“大池子”,从而提高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还通过扩大支付范围,让看病就医能够实现账户支付的最大化,减少自身支付的负担。
健全医保共济保障,用好用活医保资金很关键。医保需要一定规模,但判定医保成色与质量,其实是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让医保更好惠及民生,更加凸显与强化医保的民生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