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磊
内容提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在过渡期内要完成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如何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明确要求。
毋庸置疑,对各帮扶单位来说,借鉴延续脱贫攻坚时期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具体措施,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医学院校来说,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运用医疗、教育、科研等资源优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扶贫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帮扶模式,全面总结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院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
(一)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的生命力和现实效应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国家主导的资源和财富再分配过程,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来分配资源,以解决贫困状况,这其中最实质性内容是基层组织如何做出资源分配和使用的集体决策。对医学院校而言,其医疗、教育、科研资源较为集中,党建引领作用是否有力,直接决定了这些资源在扶贫工作中能否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因此,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扶贫工作,就是要通过“党建+”模式将党员干部、职工、村民、困难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联合起来,汇聚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合力。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大脑中枢”地位,高效调配各方资源,用于解决帮扶地区健康保健、医疗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问题,确保老百姓实际需求和困难在哪里,帮扶工作就跟到哪里。二是发挥党的统一战线的优势。统一战线是党的各项建设向党外的延伸。由于学科特性,医学院校很多教师和医护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引导他们参与精准扶贫,能够增强其对党的认同意识和对党的扶贫政策的理解,汇聚更加广泛的扶贫力量。
(二)坚持在扶贫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扶贫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医学院校要做好医学人才培养与扶贫工作的有效对接、双向互动,坚持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从课堂延伸到扶贫一线,在扶贫一线培养医学人才。具体来说,授课教师参与扶贫工作,不仅能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在帮扶地区大展身手,同时还可以将扶贫中的切身体会、真情实感融入到所教授的课程体系,增强授课的感染力。通过教育引导医学生深入基层,走进贫困地区,感受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和百姓生活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此外,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检验现有专业、科研项目在基层的适用性,对优化课程设置、科学把握教学特点和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同时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明确研究方向,将帮扶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纳入研究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院校的发展。
(三)坚持在扶贫工作中强化服务社会职能
扶贫工作是医学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医学院校根据困难群众不同阶段的现实需要,对服务社会职能定位、服务社会形式和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在脱贫攻坚时期,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参与精准扶贫全面解决帮扶地区的贫困问题,因此所有工作紧扣困难群众最迫切的领域,分析贫困根源,在服务模式与方法、长效机制构建上下功夫,制定帮扶对策。同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强调脱贫质量和效率,因而乡村振兴为医学院校服务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医学院校需要创新服务方式、手段,不能仅靠单一的捐款捐物和“输血式”帮扶,而是要充分利用帮扶地区独特条件和优势资源,制定防止返贫帮扶机制,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此外,医学院校在扶贫实践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如,党员干部、教师和医护人员通过参与扶贫工作,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主动为师生员工、为广大患者服务的意识。
(四)坚持重点在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发力
为了实现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扶贫优势,医学院校坚持在优势资源上下功夫,重点强化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帮扶力度。具体来说,在健康扶贫领域,医学院校通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确保健康扶贫各项举措取得实效;在教育领域,除了为贫困地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还依靠现有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教育水平,确保乡村学校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科技扶贫领域,通过组织科研团队开展科研项目,发展深度联合的产学研用为路径,结合现实需求进行有效转化,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主要技术难题,提升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产业扶贫领域,主要围绕重点项目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挖掘优势产业,确保项目选择、管理和实施无缝对接,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院校扶贫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
(一)坚持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帮扶没有组织、党建没有抓手”的问题。加强基层党建,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主要通过组织体系建设、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和全员帮扶模式构建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帮扶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同的组织体系。围绕乡村振兴具体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机制、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明确各基层党组织应承担的具体责任,统筹协调各项任务的分配和落实。从奖优、罚劣双向发力进行考核,对帮扶政策的落实、资金使用、项目推进以及干部表现等情况进行监督。第二,提升农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发挥村民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必须增强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要重点培养乡村带头人,注重在扶贫开发中将有想法、有思路、踏实肯干的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医学院校基层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共建党建结对工作站,强化双方基层组织工作融合,实现优秀党建资源共享,共同研究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办法。第三,凝聚各界力量,建立常态化全员帮扶模式。党支部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兄弟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的联动。尤其要激发党外知识分子、校友参与帮扶工作的热情,推荐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帮扶地区。强化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重点帮扶。
(二)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因此着力解决农民文化素质较弱、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积极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办法。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其风土人情、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他们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欠缺。鼓励农民参加县、乡(镇)、村举办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振他们就业、创业自信心。另一方面帮扶干部在工作中要讲究科学的教育引导方式。一是要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引导的说服力和渗透力。帮扶干部要经常入户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将理论教育与农民的健康生活生产方式、文化教育、禁毒防艾相结合,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二是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以村宣传栏、黑板报、广播为载体,开展“致富能人”“身边人说身边事”等活动,让广大村民充分感受到乡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并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创作反映脱贫事迹、先进典型和经验成果的文艺作品,讲好脱贫故事,激励困难群众向身边先进学习,激发困难群众的精气神。
(三)持之以恒夯实医疗、教育事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
乡村医疗、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避免因病致贫返贫是常态化开展健康扶贫的主要目的,其主要帮扶内容是常态化开展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疾病预防和远程诊断。一是开展县、乡(镇)、村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常态化指导培训。要把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作为实施健康扶贫的根本之策。可以定期在县医院开展医疗培训班,分批次接收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修学习。选派各领域的专家到县医院进行手术指导、疑难会诊和临床教学,帮助临床专业科室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学科。二是卫生预防管理常态化。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入户宣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预防知识,引导村民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开展健康普查,掌握贫困地区的疾病类型和病种分布,建立健康档案。三是有效利用远程医疗系统。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为偏远地区老百姓诊治疑难、重症病例,对帮扶医院没有能力治疗的病例,推荐到上级医院诊断,提高诊疗效率。
在教育帮扶方面,要重点解决家庭贫困子女教育缺失、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等。可以联合当地企业、爱心人士成立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还可以帮助偏远乡村兴建幼儿园,解决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问题。为让乡村的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与相关教育部门联手建立远程在线学习平台,重点推进网络信息化教学。对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鼓励报考临床医学免费医学定向生。为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偏执、敏感心理。
(四)不断强化科技服务在产业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在于产业振兴,而强化科技力量则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强化科技力量助力产业扶贫,需要做好科研项目选择、项目评估和项目管理。一是结合帮扶地区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优先选择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与当地资源或农业生产相适应、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产业项目进行攻关,创立品牌、延长产业链、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及时跟进科学有效的项目评估,做好资金分配、人员培训。三是深挖效益增长点,做好产销对接。要结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强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形成“一村一社一品”特色产业覆盖。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红”产品,增强产品在国内外的知晓率。依靠乡村旅游关联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向省内外游客推广特色产品,还可以发展农民直播带货,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产品走出农村。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