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探索实践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12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个一”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赤水市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经验
敖铭建

  敖铭建

  内容提要

  赤水市委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十个一”(即“夯实一座基层战斗堡垒、发展一个优势产业、壮大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编制一本村庄规划、完善一套村规民约、抓实一张基层治理管理网、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示范点、提升一门就业技能、培育一支人才队伍、丰富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

  何为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

  赤水市委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调研,推出了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

  一本村庄规划描绘乡村美景。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红线规定,统一编制简便实用的村庄规划,按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拆并类、特色保护类标准对90个建制村进行分类规划。

  一条富民路径促进群众增收。大力发展旅游、金钗石斛、丰产竹林、乌骨鸡、生态水产等产业,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土地入股、返租倒包、独立经营、自主发展等方式开展农业生产。

  一个经济实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坚持村级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充分利用各类资金,整合优势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出台“党建+金融”政策,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集体和群众通过租金、股金、酬金等多种方式增收。

  一片宜居试点扮靓生态村寨。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求一个乡镇至少试点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示范点,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张管理网格抓实基层治理。扎实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探索基层社会治理途径。严格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整合原有的居民小组、计生网格、安全网格、创文网格、卫生网格,形成新的网格或者联户单元。

  一套村规民约厚植文明乡风。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体现法律法规要求和社会公序良俗,综合各村群众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红白寿酒理事会、环境卫生评议会、最低生活民主评议会等议事规则,制定村规民约。

  一门适用课程提升就业技能。赤水市人社部门牵头,整合该市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党校、中职学校、产业基地等,采取线上视频点播和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重点开展主导产业种养技术和竹编技艺等培训,“订单式”帮助农村群众掌握一门以上适用技术。

  一支人才队伍带动产业发展。根据农村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双培养”工程(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乡村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以校育人、以产择人、以村定人”原则,探索建立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一批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实施文明实践“九大工程”,组建志愿服务“五员”乡风文明志愿指导队,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创建“茶馆磕子匠”“文明提调官”等乡风文明特色品牌。

  一座战斗堡垒夯实基层基础。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一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压实市、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全力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十个一”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一是乡村规划上。该市住建部门参照黔北民居“七要素”(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融入赤水市地域特征、文化特点,设计乡村住房构造、环境建设标准和样板图供群众选择。村级按照“地点同商、风格同选、规划同守”原则,划定村庄规划集中建设点。全市编制40套乡村振兴农村建房图集,已向161个村或居民组、241户群众颁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二是富民路径上。2021年该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41亿元,10万村民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该市4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金钗石斛95万亩,覆盖群众1.37万户;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有竹农18万人,仅竹笋一项就带动群众累计增收1.2亿元;年出栏生态家禽1000万羽以上,覆盖群众4万余户;发展生态水产24万亩,覆盖群众2000余户。基本实现户均1个以上致富产业,农村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1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24元,力争到2025年突破2万元。

  三是经济实体上。该市127个村(社区)组建公司、合作社等经济实体176个,整合财政、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涉农资金9460.6万元,整合林地、土地、宅基地等资产1.49万亩,盘活乡村闲置资产67个,发展产业543个,年产值8152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有22个,村集体为群众办事的能力逐渐增强。

  四是家居试点上。该市16个田园特色村寨开展“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清一改”工程,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按照“致富有路、言行有范、物放有序、治理有方、邻里有爱”标准,每村至少创建一个“文明农家”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该市累计新(改、扩)建农村公路近6000公里,改造农村危旧房2.26万户,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000余处,新建通讯基站700余个,建成卫生厕所6678处,农村固体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实现“户户通电讯、家家通水电、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五是管理网格上。动员农村党员、离任村干、居民组长、退役军人、妇女组长等担任网格长或联户长,发挥宣传政策法规、收集舆情信息、排查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能。该市已划分农村网格783个、联户单元3743个,配备网格员或联户长4520名,推动创建省、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2个,覆盖该市118个村(社区),创建率达92.9%,持续巩固全国信访“三无县”成果,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更加安全稳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农村基层治理组织和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村规民约上。该市把“全域无酒驾、喜事无婚闹、用地无违法、水体无黑臭、景区无宰客、老少无弃养”等作为村规民约主要内容,鼓励推广积分制和红黑榜评比,推进文明新风宣传教育、监督执行、奖惩约束,循序治理陈规陋习。该市90个村、120个村民组制定村规民约210个、家风家训545个,通过“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评选优秀家庭145户,劝止滥办酒席602起、劝止率同比提高47%,无一起婚闹发生,农村矛盾纠纷同比呈下降趋势。

  七是适用课程上。该市开展适应乡村发展的各类集中培训125期5339人次、综合素质培训3.38万人次,2190人通过培训走上新的就业岗位,457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八是人才队伍上。该市共有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402人、村级组织领军人才248人,192名农技干部驻点帮助指导金钗石斛、生态家禽、生态渔业、生猪、食用菌、水果、蔬菜等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培养200余名电商人才,有力促进“黔货出山”,特色农产品销售额有望突破20亿元。

  九是先进典型上。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激励考核机制,采取政策引进、资金帮扶、项目扶持等方式,引进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到乡村发展产业。该市共评选出最美庭院90个、评选中国好人7人、省级文明家庭1户,评选“好儿媳、好公婆”71人,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各乡镇组织的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农家、乡贤德老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正在有序开展,崇尚先进、弘扬正气的氛围日益浓厚,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十是战斗堡垒上。该市选优配强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54名第一书记和125名驻村干部;选优配强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人员平均年龄从46.23岁下降至41.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由27.68%提升至40.38%,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为过渡期选配了一支骨干力量。

  从实施成果来看,赤水市委推出的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把上级党委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乡村振兴开新局的“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发展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壮大了县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促进了赤水市农民增收,实现了赤水市农业农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上的五大振兴。

  赤水市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的探析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十个一”工程用“扩面”“提速”“集成”的改革法,打出“组合拳”,形成的整体“打法套路”:一是产业振兴上,要发展一个优势产业、壮大一个集体经济,绘出“个十百千万”的产业发展路径,在产品、产量、产销和产值定下了发展目标。二是人才振兴上,要抓好“培育一批乡村人才队伍”和“评选一批先进典型”两项工作,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文化振兴上,要“丰富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抓好一个新时代大讲堂”,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四是生态振兴上,要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示范点,为全面推进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五是组织振兴上,通过“建强一个村级领导班子”,建立治理有效、充满活力的新型乡村治理新机制,以“完善一套村规民约”提高乡村自治水平、努力实现社会治理“七无”目标。“十个一”工程把五大振兴转化成为两个与之对应的抓手,处理好了党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党委政府探索之间的关系,是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县域治理中的创新性实践。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省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乡村振兴如何开新局?是县级党委如何履行政治使命的时代之问。赤水市委在时代课题面前,没有绕着走,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直面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问题,用“十个一”工程对接五大振兴,勾勒出了赤水市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全力推进“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其中重要“一区”即为“着力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怎么才具有贵州特色呢?赤水市委和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施政原则。一是产业兴旺抓特色:竹产业和生态旅游;二是生态宜居上显亮色:黔北民居“七要素”(即: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三是乡风文明上突本色:创建“茶馆磕子匠”和“文明提调官”本土新时代文明品牌;四是治理有效上有底色:用好农村党员、离任村干、居民组长、退伍军人、妇女组长中社会治理骨干。五是生活富裕上显绿色:132万亩竹林是“绿色银行”,18万竹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破100亿元,10万村民吃上旅游饭。“十个一”工程抓住赤水的县域特点,把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富民政策,推动赤水市的农业农村工作的现代化,正是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积极贯彻落实,体现赤水市委高度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赤水市通过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增强实现主定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落实“四区一高地”战略部署,探索出了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实践中探索奋进。

  (作者系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探索实践
   第05版:旅游/影像
   第06版:生活周刊
   第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08版:广告
“十个一”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浅谈国企经济转型中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创新
遵义日报探索实践04“十个一”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2022-12-08 2 2022年1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