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立足新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新任务,遵义市坚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从整合体系、提升能力、改善服务、转变管理和协同治理等方面发力,全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整合体系,努力构建有序合理就医新格局
(一)探索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出台《遵义市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试行)》(遵医改发〔2022〕8号),在城区网格化布局城市医疗集团3个,遴选了第二城市医疗集团作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探索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布局规划的3个城市医疗集团已经启动建设,完成组织架构组建、工作方案制定及三方协议签订等工作,进入初步运行阶段。
(二)积极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坚持市级统筹、县级主导、机制创新的原则,从规划改革路径、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强化监测调度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形成“县级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突出中心、梯次发展”的医共体建设新模式。全市组建26个县域医共体,累计投入资金5336万元;完成9个县域医疗次中心达标建设,2023年将建设12个,到2025年将5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成并达二级医院水平。
(三)稳步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在习水、凤冈、余庆等县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延伸点)。按照“强县域、强基层”的原则,以医共体县级牵头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及分院落实“六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通过实施对分院(延伸点)的人员管理、技术支持、资金投入、药品保供、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形成了“一盘棋推进,全链条管理”的县乡村医疗管理体系,同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提升能力,培育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深入推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依托示范项目资金支持,打造临床重点(中医优势)专科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立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立项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98个,其中省级专科32个、市级专科建设项目66个。
(二)推进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在项目支撑下,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二期建设进程加快,初步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实现市域内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汇聚共享。各县(市、区)初步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数据汇聚共享。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271家医疗机构,实现区域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检验检查等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应用429.7万余次。市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接入医疗机构261家,累计汇聚DR、CT、核磁等数字影像数据886.8万例,提供数字影像服务442万次。
(三)推动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运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实现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全覆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截至2022年底,全市县乡医疗机构累计完成远程会诊8317例,远程影像诊断46.6万例,远程心电诊断31.9万例。
三、改善服务,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一)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服务前移,提升患者诊前体验。推进二级及以上医院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预约诊疗便捷度。提供多种渠道、多种有效证件、分时段的预约,以及推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等多种预约模式。二是简化流程,提升患者诊中体验。大力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13项医疗服务改革,进一步优化挂号、检验检查、入院出院、费用结算、药品配送等服务流程,38家公立医院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创新医疗服务支付方式,遴选7家医疗机构试点诊间支付。优化门诊流程设计,压缩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环节,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三是医防协同,提升患者诊后体验。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和随访计划,为患者提供科学便捷专业的院外延续性服务。
(二)发掘特色医院文化,构建发展软实力。引导医院立足自身历史和发展定位,打造独特文化名片,涵养厚重文化内涵,激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积极发掘红色文化,讲好卫生健康领域感人事迹,激发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加强人文建设,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奉献社会。落实卫生健康系统“能力提升年”“技术比拼年”要求,营造精益求精、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强化医德医风和行业自律。
(三)关爱关心医务人员,提升医者积极性。建立医务人员意愿和诉求收集反映渠道,不断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合理分配工作量,减轻工作负荷。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落实学习、工作、休息和带薪休假制度。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建设,强化医院安全防范,加强安保队伍建设,完善必要安检设施,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四、转变管理,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一)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在国家、省级试点医院基础上,2020年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全市3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设立党委,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市直公立医院班子建设,将市属6家公立医院比照正县级单位管理。
(二)建立高质量考核监管机制。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纳入市县政府年度综合考核管理,分级分类设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提高考核针对性,做到以考促改,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经济运行监管,每年度委托第三方对市直公立医院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经济运行管理、落实财经制度、医改指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审计,督促公立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三)不断强化医院内部运营机制。建立完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成本控制制度,促进公立医院提高运营管理效率。2022年,全市新增5家公立医院纳入省级现代医院制度建设试点,累计纳入国家试点医院2家、省级试点医院达到11家,公立医院管理费用率占比为9.60%,较上年降低0.87个百分点。
五、协同治理,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一)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成立全市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建立党委,将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写入章程,制定完善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二)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评估。对于医疗机构反映多次、存在价格成本矛盾的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纳入专项调整范围,回应医疗机构和社会关切。
(三)稳妥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坚持因地制宜,主动作为,不搞“一刀切”,强化会商联动,积极推动DIP支付系数调整完善,缩小各级医疗机构间支付系数差距。扩大基层病种范围,病种从37种增加到88种。将18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单病种付费,覆盖265家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的医保基金占比提高到77.17%。2022年,我市职工、居民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分别为89.9%、78.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9和8.9个百分点。
(四)创新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出台《关于推进遵义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领导服务联系专家制度和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建立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发展重新核定人员总量。建立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院长(书记、总会计师)年薪和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落实“两个允许”有效路径,合理确定、动态调整薪酬水平,切实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持续优化调整院长(书记、总会计师)年薪管理办法,力争年薪管理制度实现全覆盖。
(作者单位:遵义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