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22年,遵义市城镇化率由1997年的20.32%上升至58.35%,这标志着我市已进入以城市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为高质量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我市围绕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多点”的城镇格局战略目标,加强城市绿化,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
如今,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7万人,累计建设19条骨干道路、104条小微循环路网,建成城市公共停车位3.7万个;全市累计建成棚改项目625个34.7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项目1371个10.71万套、老旧小区改造8.3万户、实施背街小巷改造445条;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41万公顷、绿地率39.48%,绿化覆盖面积1.4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40.85%,建成各类公园绿地245个、城市绿道499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2平方米。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遵义这座历史名城的城市颜值正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日新月异。
红花岗区
城市向南领风骚
站在凤凰山上的凤凰楼,湘江河两岸的城市美景尽收眼底,山脚下的凤凰山文化广场和不远处的遵义纪念公园是遵义的城市花园,再远处是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及有八百多年历史的遵义老城,更远更广处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这里是遵义的繁华所在,这里就是遵义中心城区之一的红花岗区。
近年来,在红花岗区这片热土上,奋进的“主旋律”激情唱响,路更宽、屋更明、灯更亮,水更清、景更美、人更乐的美丽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希望的红色热土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期间,红军在遵义留下了诸多革命遗址遗迹。在红花岗区,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以及老鸦山战斗遗址等。
近年来,红花岗区通过旅游与当地特色文化、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文化“圈粉”更多人。仅2023年第一季度,红花岗区累计接待游客25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93亿元。
红城底色描绘生态之美
既要用好红色资源,也要赋能绿色发展。在红花岗区,发展底色不仅有红色,也有绿色。清晨五六点,不少钓友早早来到河边,支杆垂钓,静享休闲时光;夜幕降临,湘江古道下,茶楼酒吧里顾客满满,或是一壶香茗,或是几瓶啤酒,三五知己在此分享彼此的故事。
近年来,红花岗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战役。如今,红花岗区山清、水绿、天蓝、城美,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湘江河畔白鹭低飞掠清水,凤凰山间层林尽染秋色醉人,海龙坝区千亩良田稻穗金黄……大美生态,是红花岗良好的资源禀赋和靓丽名片;绿色发展,主导着红花岗经济发展的变革之路。
最是人间烟火气
今年“五一”假期,遵义各购物中心格外热闹。在位于红花岗区共青大道的吾悦广场购物中心,随处可见前来消费的顾客。“这里购物环境舒适,吃、喝、玩、乐、购都可以‘一站式’实现。”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常与家人到吾悦广场休闲玩乐,对这个家门口的购物广场赞不绝口。
事实上,吾悦广场购物中心只是红花岗区商圈红火场景的一个缩影。当下,红花岗区除已有的丁字口、北京路、老城等传统商圈外,还新增了吾悦广场、东欣彩虹城等商圈,以及遵义国际商贸城、新雪域冷链物流中心等大型综合批发和物流基地。这些商圈的打造和形成,不仅成为红花岗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提升了市民生活的便捷和品质。
平常中的幸福
“最是向往小城的生活,真的很舒服,家人朋友都在身边,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柴米油盐;上下班不用挤地铁,吃住行玩一应俱全……”这就是红花岗区,一座繁华的小城,一座安静的小城,平常中充满了幸福。
2018年11月,《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出台,根据规划,2035年遵义城镇化率达到73%,城镇人口达到610万人左右。结合遵义市“东扩西控、南北充实”的城市发展战略,近年来,红花岗区吸引了众多外来品牌房企和大批本地实力房企入驻,现已汇聚恒大地产、碧桂园、中铁集团、思达集团、东都集团等,推动建成吾悦广场、东欣彩虹城、天蕴南加州、恒大翡翠华庭、碧桂园城央壹品、万里湘江等高品质住宅和城市综合体。
展望未来,红花岗区的城市魅力将持续提升,也会成为更多人选择的宜居宜业好去处。
(记者 王文娟)
汇川区
一路向北打造遵义新都市
放眼汇川,企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产业园区加快从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66%和99%,汇川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8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8.5%以上……
商圈“颜值”高 夜里人气旺
白天,海珠商圈颜值高,夜里,苏州路灯火通明,商业形态丰富,给人们满满的都市味,这里的商圈让当地居民的生活舒适感也随之提升。
随着海珠商圈、唯一国际、1964文化创意园等城市商圈加快培育发展,汇川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功能明显提升,板桥、团泽、沙湾、泗渡等一批特色城镇加快培育发展,目前,汇川区城镇常住人口达58万余人。
此外,汇川区积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都市。当前,汇川区将打造成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核心区和遵义都市圈核心区的定位,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各项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同时,依托汇川大道、遵龙大道、园区大道、红河路等城市骨干路网,高起点、高质量推进董公寺——高坪片区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北部新城,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推动南部中心城区与北部新城联动融合发展,增强汇川区集聚产业、汇聚人口、吸引资源、辐射周边县区的核心城区功能,构筑东联新蒲新区、北引绥阳县、南融红花岗区的遵义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汇川区城市建设品质大幅提升,也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家住汇川区天安星苑小区的居民陈新华满意地说。
汇川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棚户区改造、1964三线文化博物馆、高坪河环境整治、喇叭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鸣庄潭湿地公园、莲花山城市公园等“城市双修”工程,提升了城市承载力,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汇川区的最大改变是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民居住品质稳步提升。”汇川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康文军对汇川区的建设和发展这样说道,他告诉记者,“十三五”后,昆明路、澳门路、苏州路、珠海路、广州路商圈蓬勃发展,让汇川区的都市范得到大步提升。
同时,为确保这座现代化新都市有“颜值”更有内涵,汇川区将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深入实施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的城市“五化”治理新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设统一区域数据中心、公共信息云平台,链接“云上贵州”等省级大数据平台,加快推广应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就业、智慧办公、智慧物业等智慧服务APP,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能力。
大公园 小庭院
在汇川区,除了人们熟悉的莲花山森林公园、鸣庄潭湿地公园、三阁公园等,还有21个“口袋公园”,通过优化生态布局整合城区“边角料”区域,打造了一个个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公园。
随着汇川区总体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住房发展已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简单追求数量、速度,转向坚持品质为先、绿色发展。2007年以来,汇川区建成房开项目约150余个,中心城区绿化率达40.48%。房开项目批准销售总面积达1739.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59.82万平方米(99282套)。
户外有公园,户内有庭院。汇川区的住房发展,也从第一代农村茅草房,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庭院房。目前,遵义市新建第四代住宅项目,汇川区有中国五矿·梦想城二期项目、东都·江山苑等。
据悉,第四代住房又称庭院房、立体园林生态住房或城市森林花园建筑,集中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北京胡同街巷、空中别墅、空中园林、智能停车,以及电梯房的优势于一身,使住房与绿化园林融合为一体,开创了一种新的符合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住房模式,使高层住房在居住效果上,也可以拥有“前庭后院”、室外活动空间,更适宜人类居住。
(记者 丁有娟)
播州区
“播”展新貌 “州”游启航
2016年6月,原遵义县撤县设立播州区,千年古县由此迈入了新的历程,房地产业也随之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更多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今,从保利到龙坑,从龙坑到商贸城,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个个优美的住宅小区呈现在人们眼前,一个现代化都市区初具雏形,播州区正全面融入中心城区。
“十三五”以来,播州区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高位打造“田园城市·乡愁播州”城市品牌,按照“产城景一体、铁公机联动、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医配套”要求,坚持“遵循规律、道法自然,试点示范、创新驱动,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原则,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助推旅游产业化,如今,播州区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3.74平方公里。
播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邓荣伟告诉记者,近三年来,播州区按照“乡愁播州·产业兴城”的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建设品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狠抓城市管理,加大项目投资,规范市场行为,城市建设呈现全面发力、多点开花、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全区已建成小区220个,建成面积1344.4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72.61万平方米,非住宅571.87万平方米;正在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365.97亿元,已实现投资232.51亿元,建设面积1087.59万平方米,滨江和城、万象·九珑台、万象绿城、翰林雅苑、中凯华府等众多项目,为广大市民的新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播州区住建局副局长鲁迅雷认为,房地产市场需求将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结合播州区的实际情况,新增人口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近万套左右,面对购房者的愿望,牢牢把握供需对接是今后房地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根据市场情况,控制好住宅用地供应的规模、布局和节奏,按计划有序分批推出,实现住宅用地供应稳定、均衡。
从当前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以来,播州区房地产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消费者购房信心在逐渐恢复,行业信心得到提振,风险可控,加之国家出台保交楼政策资金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迎来新机遇,为今后高质量发展树立了信心和决心。
播州区房地产业未来如何发展?鲁迅雷认为,要树立规划先行的思想,把市民对房地产的需求放在首位,统筹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引进实力强、管理优的开发实体,结合产业发展布局,调整改造好老城区,高质量有序开发新城区,不断提高小区的宜居性和服务配套的完整性。
要坚持多措并举强保障,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要深入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效保障城镇中等收入偏下住房困难家庭,让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含低保户)家庭应保尽保,逐步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降低申请门槛。
同时,播州区还将积极推进宜居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积极动员和引导企业及个人投资宜居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鲁迅雷说,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将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共同为改造精准发力,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李光伟)
新蒲新区
“白纸”绘蓝图 新城正崛起
从农业村镇到现代化新城,从一片荒地到高楼林立,从乡镇小道到四通八达……十四年奋进历程,新蒲新区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随着新蒲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日益优美,这里成为许多市民心之所向的居住之地、游玩之地、工作之地。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5月4日,新蒲新区挂牌成立,正式拉开了该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当时,新蒲新区仅辖新舟、新蒲2镇,辖区面积390平方公里,现在辖5镇3街道,辖区面积达987平方公里,构成可容纳10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
“当时的交通和现在简直没法比,走的是泥巴路,连车辆都很少看到。”这是不少原来居住在新蒲新区的市民对交通的感受。随着新蒲新区的“成长”,如今交通条件大为改观。
“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住在新蒲新区的杨大荣今年62岁,作为一个老新蒲人,他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条条道路宽敞,两旁大树郁郁葱葱,夜幕下的林达美食城、金科等商业街更是充满了“烟火气”。
十四年时间,新蒲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笔直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车辆、公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巨大的变化,吸引了遵义市民的眼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新蒲新区置业购房。
配套设施逐渐完善
十四年高速发展,成绩斐然。如今,新蒲新区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高标准打造的各类文体场馆一应俱全,新蒲新区的变化不断带给市民惊喜。
“以前觉得这里离城区医院太远,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看病不方便,现在离家不远就是医院。”住在新蒲新区蔷薇国际的赵女士告诉记者,遵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遵义市中医院新院等都在新蒲新区“安家”,极大方便了周边居民就医。
在交通方面,高新快线、新南大道、新龙大道、迎宾大道等主干道贯通新蒲新区和老城,依托遵义机场、渝黔快铁、贵遵复线,以及兰海高速、杭瑞高速、环城高速等对外大通道,构成了新蒲新区方便快捷的立体综合交通网。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投用市政道路共126条(包含桥梁44座,隧道5座、下穿通道9条),总长约253公里。
在教育方面,遵义大学城建成使用,遵义市第四中学、遵义市新区文化小学、白鹭湖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遵义附属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相继落户新蒲新区;在文体配套设施方面,遵义市奥体中心、遵义市科技馆、遵义市美术馆、遵义大剧院等各类场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该区精心打造的天鹅湖湿地公园、新蒲湿地公园、白鹭湖湿地公园等“城市绿肺”相继建成开放。同时,新蒲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林达、万达、中建幸福城、实地蔷薇等企业纷纷入驻,并结合新区实际和各自的建筑风格打造城市综合体。
现代化新城正崛起
在新蒲新区,公园里、广场上,经常会看到市民跳舞、散步的身影,孩子们嬉戏的笑声不断。“我们2015年购房,那个时候周围什么配套设施都没有,好多地方都在建设中,晚上更是冷冷清清的。”住在新蒲新区中建幸福城的王女士说,没想到这些年发展这么快,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开发的商圈越来越多,在满足日常基本生活的同时,还能够享受逛街、购物等休闲娱乐,生活十分惬意。
据新蒲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地产服务中心统计,自新蒲新区建区以来共建成小区65个,建成面积894.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54.13万平方米,非住宅240.83万平方米;正在建设项目28个,总投资476亿元,已实现投资334亿元,建设面积730.84万平方米。
十四年,新蒲新区一步一个脚印绘就了一座新城。一座山水相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正悄然崛起。
(记者 任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