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民生周刊/公益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降雨过后警惕“毒蘑菇”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降雨天气,降雨过后,野生蘑菇生长进入旺盛期,公园、山区、树林、绿地常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迹其中。专家表示,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提醒外出游玩的市民群众勿采勿食勿买野生菌,谨防蘑菇中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主任医师马晓晨介绍,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余种,剧毒的有40余种。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马晓晨说。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主管医师王超表示,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中毒,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专家表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马晓晨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经“康复”,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探索实践
   第05版:旅游/公益广告
   第06版:综合新闻/公益广告
   第07版:民生周刊/公益广告
   第08版:广告
2023年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启动
降雨过后警惕“毒蘑菇”
开展白内障免费筛查活动
图片新闻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开展 全市“9·18”人民防空警报试鸣活动的公告
图片新闻
公益广告
遵义日报民生周刊/公益广告07降雨过后警惕“毒蘑菇” 2023-09-13 2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