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婷)今年以来,赤水市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四式联动”模式,推动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赤水市以党建引领“保障式”联动,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升级打造127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内设民政、卫健、社保、就业、综治等服务窗口,不断优化村级“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截至目前,成功创建7个省级、91个市级、29个县级“村(社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两目录一清单”要求,为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落实镇村两级服务中心(服务站)事项进驻。全市17个乡镇(街道)、127个村(社区)均在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开通站点并对外公布,编制完善办事服务指南,满足群众就近或线上办事需求。
以需求导向“精准式”联动,实施推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专项行动,明确30家市直主管单位责任,推动职能部门将资源力量、服务项目向村级下沉,建立资源清单,强化基层政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充分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和“四题治理”创新模式,以“万名党员进万家”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网格单元排查、政务服务12345平台接收、行业领域专项调研、基层干部听取民意等方式,收集掌握群众诉求和生产生活需求信息600余条,落实跟踪办理,实行销号管理,不断实现协同联动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群众服务高效化。
以购买服务“牵引式”联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1个、省级55个、遵义市级127个“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法治乡村建设,提升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全市各村(社区)培养基层法律服务明白人651名,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以共建共治“赋能式”联动,坚持群众主动、企业助力、部门支持、政府保障原则,实施“社会力量组团帮扶、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按照“三团合一”模式,引导139家社会组织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项目34个。实施社会组织“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开展关爱救助活动1500余场次,回应群众关切办实事1600余件,受益群众达7.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