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科教/公益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深化课后服务创新助力“双减”政策提质增效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贵州省持续推进课后服务创新实践,通过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域文化融入教育,打造特色课后服务

  在黔东南州凯里三小,课后服务教室内,学生们正专注地进行蜡染创作。孩子们手持特制蜡刀,在素白棉布上勾勒出充满童趣的图案,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指导老师耐心指导,展示架上挂满了学生们的创意作品。

  作为“州级非遗传承基地”和“市级民族文化示范校”,凯里三小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开设了蜡染、陶艺、民族手工等特色社团课程。学校副校长吴柯瑶表示:“‘双减’政策为学校特色社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民族舞蹈、民族绘画、芦笙、民族武术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团,并结合“跃动四季”活动体系,开展“跃阅诵”“跃书法”等活动,为课后服务注入活力。

  创新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黔南州贵定县各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制度,优化作业设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遵义市播州区第六小学推出“套餐化”作业设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A、B套餐,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学校还定期组织作业设计比赛,提升教师作业设计水平。

  贵阳市修文县第一小学则将学科知识融入游戏设计,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校长刘毅强调:“落实‘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学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增效,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才能真正实现校外减负。”

  拓展特色课程,搭建多元发展平台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课后服务内容不断拓展。遵义市绥阳县育红小学的创意编程社团课上,学生们分组合作,完成小车的编程运行。三年级学生罗千竣兴奋地表示:“看到机器人动起来的那一刻,我既开心又自豪!”

  贵阳市南明区兴关小学整合多方资源,开设了传统弓、拉丁舞、机器人编程、动漫绘画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体验。传统弓课程让学生在体育竞技中感受文化底蕴,编程课则让孩子们用代码编织梦想,全景思维课程则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框架,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贵州省通过深化课后服务创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贵州将继续探索课后服务的多元化路径,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贵州教育报记者 罗秋红)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第04版:党建/公益广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科教/公益广告
   第07版:综合新闻/公益广告
   第08版:广告
贵州深化课后服务创新助力“双减”政策提质增效
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升级打造沉浸式红色记忆体验
图片新闻
家校社三方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遵义医专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医院助力中医传承
公益广告
遵义日报科教/公益广告06贵州深化课后服务创新助力“双减”政策提质增效 2025-03-21 2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