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华
在江苏拈花湾,春色“搭配”唐风宋韵建筑,吸引游客身着汉服拍照;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游园惊梦”悠扬婉转,带领观众体验盎然春意;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春风与旋律交织,沉浸式音乐会为游客“解锁”更多春日惊喜……(3月30日人民网)
千百年前,古人在春日折柳簪花,踏青野游,温酒对歌。如今,现代人依然延续着这份春趣,体验农时、赏花采茶、品味春信……这不只是天气转暖后的出门走走,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的延续。观演出、品民俗、享美食、赏花景,民众出游热情高涨,传递出对“诗与远方”的美好向往。
这个春天,春日文旅场景不断“上新”,蕴含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民俗体验游受到游客欢迎。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春日里流动的文化景观。
消费场景“花式上新”,助力“春日经济”持续升温。当前,从需求侧来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持续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等方向升级,这些都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多元化需求、丰富的供给,正让消费领域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新气象“春潮涌动”。伴随多元消费场景的融合焕新,“春日经济”也不断升温。
看民俗、听历史、赏文化……依托中华文明的丰厚底蕴,各地文旅精品持续“上新”,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助推文旅消费释放出更加旺盛的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发展“春日经济”不仅要融入中国传统的田园文化、耕读文化,还要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让“流量”变“留量”,让“季节性经济”变为“全年性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中国经济如繁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