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8月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认知及线索征集调查报告》中显示,不公平格式条款现象在消费生活中仍然屡见不鲜,涉及领域广、侵权手段隐蔽、对消费者影响大。87.88%的消费者遇到过不公平格式条款,遇到不公平格式条款后,超七成消费者仍会选择继续交易,主要原因在于经营者过于强势,消费者被迫同意格式条款内容,否则无法继续交易。(8月18日《央广网》)
从调查情况看,近九成消费者遇到过不公平格式条款,且涉及面广,集中于网络购物、网络游戏、教育培训、通信服务、房屋装修、医疗美容等行业,说明在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领域里,“霸王条款”非常普遍,对消费者的负面影响极大。在遇到不公平格式条款后,超七成消费者尽管明知利益受损,仍会选择继续交易,也是无奈之举。可见,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遏制“霸王条款”,需要从源头治理,防范商家违规操作。
“霸王条款”的根源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博弈力量不均衡,需要大力推行格式合同范本,完善落实格式合同备案制度,要求商家公示条款内容,供社会各界审查,将违规内容剔除掉。对条款产生的语义歧义问题,则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相应内容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作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由此,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博弈权,不再受商家的操控,真正实现消费者权益的自主化,激发消费信心,迫使商家走服务至上的道路,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