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让AI规划假期行程,告别烧脑做攻略比价;戴上耳机,和自己的专属AI讲解员一起边逛边聊,拍展品听讲解,拍景点听典故,拍建筑听历史……(9月25日《工人日报》)
今天,头部在线旅游平台均加入AI赛道,各自推出了AI旅行工具包,有的功能重叠,有的与众不同。平台之所以热衷AI,首先是敏锐地觉察到“文旅+AI”是大势所趋,谁率先探索AI,谁就有望赢得先机。其次,AI旅行工具能为平台带来引流、客户画像、节本增效、重塑平台形象等价值,所以,平台运营商为此不惜投入重金拼AI。
不过,眼下AI产品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以行程规划为例,不少平台的AI产品停留在“游客问、AI答”的水平,即用户抛出自己的需求后,系统快速生成一份基于大众热门目的地的标准答案式路线。因AI推荐结果往往集中在网红景点和营销投入较大、数据流量高的餐厅,导致游客实际体验与预期产生差距。
回顾之前的算法推荐,两者似乎很像,即都把用户导入“信息茧房”。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产品非常丰富,今天旅行者需求也多元化、个性化。而AI推荐的结果集中在网红景点,意味着非网红景点受到AI冷遇,而网红景点则容易出现游客拥堵,影响旅游体验;同时,也限制了旅行者的选择空间,扼杀了个性化需求。
之前,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茧房”,因为限制用户自主选择权而受到社会诟病。为此,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相关平台已围绕正能量内容加权推荐、用户自主选择权保障、推荐内容多样性优化、提升算法透明度在改进。而AI旅行工具仍在重蹈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
由此推测,研究、开发AI旅行工具的“基座”很可能也是算法技术,这虽然有其现实意义,但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会造成旅游资源供需匹配不均衡,对追求个性化旅行者会造成误导等。假以时日,随着AI旅行工具技术不断成熟,或许会为旅行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也让非网红餐厅有机会被AI推荐,但要汲取算法推荐的教训。
任何行业探索AI技术、功能的终点是人性化服务,旅游行业也不会例外。各种AI旅行工具在为旅行者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要重视旅行者对多样化、个性化、贴心化服务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