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文 梁文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十五五”时期是遵义市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现就推动遵义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基础教育战略地位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认识,坚持高位谋划部署,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建立科学、先进、完善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标准体系,优化评价督导制度,推进教育立法实践,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模式,完善财政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的新局面。
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做到“五个优先”:即在战略上优先定位,在谋划上优先纳入,在政策上优先倾斜,在资金上优先保障,在项目上优先投入。把加大教育投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结合起来,与新高考改革结合起来,与我市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资金,在基础设施、高科技设备、教育信息化、高考考点建设、师资力量、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全力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升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教体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明确责任,依法落实控辍保学工作,既要把教育发展脱贫工程这一基础公益事业做强,又要把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抓实,更有力地把教育脱贫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让全市的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真金白银”的实惠,让全市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应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新变化,合理调整中小学设点布局,确保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根据《贵州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省级制定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实施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改革试点,建立同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支持重庆都市圈的优质教育与遵义市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人才到遵义市“传经授艺”,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引入课堂,培养新时代遵义市基础教育人才,进一步夯实我市基础教育发展后劲。
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重心向提升教育质量转变,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基础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问题,发挥基础教育治理、变革、提质的关键作用,着力抓好大班额化解、控辍保学、心理健康教育、“双减”等重点工作。
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市教体局要开展好层层培训,对接高考、适应高考,全面熟悉掌握高考相关新政策,加快建立完善新高考教学教研机制,积极开展新旧高考内容对比研究,学习借鉴全国新高考工作做得好的各校的经验与做法。同时,要巩固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成果,提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水平,发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作用,助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设一批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学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人才基础
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大校长培养力度,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教育区县联合培养一批在遵义市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校长,特别是要打造一批职业校长、新时代教育家。
实施“名师成长”工程。采取“引进来”与“送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为教师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加强师范生培养,推进公费师范生计划、农村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施,大力实施“国培计划”,推进整县提升培训,重点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区等倾斜。
实施教师权益保障工程和深化“县管校聘”工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关心、关爱教师,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让教师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县域内师资资源配置,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方案,优化“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原则上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四、构建优质均衡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与包容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整体提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优化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推动薄弱幼儿园提质,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城镇新建小区、人口密集社区按要求配建幼儿园。依托集团化办园管理、教研指导责任区、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三个全覆盖”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级可探索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规划,分年度、分批次有序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到2035年,力争全市所有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加强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培育,注重向乡镇学校、易地搬迁安置区学校倾斜。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改革,到2027年,力争实现县域城区薄弱中小学帮扶全覆盖。
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持续实施“强县中”计划,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发挥优质和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省级优质普通高中帮扶薄弱县中,到2027年,力争实现薄弱县中帮扶全覆盖。探索举办综合高中,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创建国家科学教育特色普通高中。
加强特殊群体教育保障。健全控辍保学常态化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以及“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对孤儿、残疾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关爱保护和家庭教育指导。推进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推进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巩固“双减”成果,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课后服务质量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水平。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开展“班班有歌声”“校校有艺展”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劳动育人长效机制,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统筹多方资源,强化科学教育,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文为2025年中共遵义市委重大课题《遵义打造重庆都市圈南部副中心探索跨省域协调发展调研》阶段性课题成果,徐毅文系茅台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梁文燕系黔南科技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