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燚
新学期孩子书包“减重”,背后是多地落实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收紧教辅进校政策的实践。从“一科一辅”的明确限制,到取消统一订购的探索,政策初衷本是为学生减负、为教育提质,可在落地中若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从“减负担”变成“添新堵”。
规范教辅核心是给无序的教辅市场“立规矩”。过去部分学校存在教辅材料过多过滥、内容重复甚至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不仅加重学生课业与家庭经济负担,还挤占了课堂主阵地的教学效果。
如今划定“一科一辅”的红线,或是取消强制统一订购,本质是让教辅回归“辅助教学”的定位,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和家长,这步改革方向值得肯定,是为教育提质“添柴”。
但“添柴”的同时,绝不能给师生和家长“添堵”。一方面,政策执行不能搞“一刀切”。有的学校取消统一订购后,未提供优质教辅清单参考,家长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辅材料无从下手;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缺乏统一教辅支撑,教学辅助材料的准备压力增大,甚至可能影响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各地教育部门在划定教辅管理红线的同时,应同步出台配套措施:比如筛选推荐符合教学大纲、质量过硬的教辅目录,为家长提供清晰指引;搭建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补充优质习题、课件等辅助材料,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唯有既守住“减负”的底线,又做好“服务”的保障,才能让规范教辅的政策真正“添柴不添堵”。
严查严控非规定渠道、劣质教辅入校的同时,教育部门应依托专业力量,精心遴选、推荐甚至开发少量真正质优、精准、高效的辅导资源,供学校和家长参考,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其次,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减轻对课外辅导材料的依赖,根本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最重要的是,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唯有打破“唯分数论”的指挥棒,多元评价学生成长,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对教辅的过度需求,让学习回归探索与思考的本真乐趣。

